|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麻城“五关”觅踪

麻城“五关”觅踪

关键词:麻城,五关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麻城信息网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mache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6418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麻城辖境介在光(州)黄(州)之间,为守淮要塞、南北要冲,在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战争期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什么这里会成为历史上的军事要地呢?那就是著名的大别山“五关”均在麻城境内。横贯神州中部之北岭山系东段的大别山脉,乃江淮之分水岭。它西起湖北广水市(原应山县),东至河南商城,湖北罗田、英山,安徽霍丘、霍山诸县(市)之间,险峻崎岖,关隘森列,兵家以为重险。麻城位于大别山中段南麓,大别山十三关中著名的“五关”森列北境,使这里成为历史上的军事战略要地。按麻城明代区划,“五关”属太平乡辖地,因明嘉靖四十二(1563)年析麻城西境置黄安县(今红安县),1931年析麻城北境设河南省经扶县(今河南省新县),“五关”已部分属红安县境或河南新县境;即今麻城市福田河镇、乘马岗镇、顺河集镇北境至红安县北境一带与河南商城县、新县交界的大别山分水岭上。千百年来,在麻城“五关”上演了一幕幕攻关守隘、动人心魄的战争大片:“唐李道古乘‘五关’而元济诛;宋李埴修‘五关’而女真遁;元忽必烈、张柔入‘五关’而鄂州震…。”

一、“五关”纪事

史料中涉及“五关”的战事记录,始于南北朝。辑录于次:

南朝齐和帝中兴二(502)年(壬午),梁遣军主吴子扬率众寇“三关”。魏东豫州剌史田益宗遣光城太守梅兴之步骑四千,进至阴山关南八十余里,据长风城,逆击子扬,大破之,斩获千余级。

梁武帝天监二(503)年(癸未),魏长风戍主奇道显,取梁阴山、白杲二戍。

北魏景明四(503)年冬十一月乙亥,镇南将军元英,大败梁将吴子扬于白沙,擒斩千数。

天监三(504)年(甲申),豫州剌史马仙埤、永阳戍主陈可等率众一万,于“三关”南六十里因山起石,名为竹墩,遣辅`国将军、济阴太守蓟沛精卒二千戍之。后于关南四十里麻阳旧栅起城,仙埤轻骑东西为之节度。关南之民,多怀观望。魏郢州剌史司马悦令西关统军诸灵凤掩击,败之,尽燔其城楼储蓄,擒蓟沛及其辅国将军、军主刘灵秀。

梁武帝普通八(527)年(丁未),剌史夏侯夔自西阳、武昌二郡太守迁司州剌史,帅壮武将军裴元礼、直阁将军任思祖出义阳道,攻平靖、穆陵、阴山三关,克之。

陈宣帝太建五(573)年(癸巳),西陵太守周炅随吴明彻北讨,所向克捷。齐遣尚书左丞陆骞以众二万出自巴、蕲,与炅相遇。炅留羸弱辎重,设疑兵以挡之;身率精锐,由间道邀其后,大败骞军,虏获器械马驴不可胜数。…… 进炅散骑常侍,追炅入朝。初,萧察定州剌史田龙升以城降陈,诏以为镇远将军、定州剌史,封赤亭王。及炅入朝,龙升以江北六州七镇叛入于齐,齐遣历阳王高景安帅师应之。于是令炅为江北道大都督、总统众军,以讨龙升。龙升使弋阳太守田龙琰帅众二万阵于亭川,高景安营于穆陵、阴山,为其声援;龙升引军别营山谷。炅乃分兵各当其军,身率骁勇先击龙升,龙升大败,龙琰望尘而奔,并追斩之。高景安遁走,尽复江北之地。

唐元和十二(817)年(丁酉),李朔征淮、蔡,鄂岳观察使李道古引兵出穆陵关。

五代后周世宗显德五(958)年(戊午),将军张勋从征淮南,攻黄州,击败吴人于麻城。 既征淮南战于麻城,必出“五关”。

南宋宁宗嘉定十二(1219)年(已卯),金兵侵麻城“五关”,知黄州孟珙率兵御之。

嘉定十四(1221)年(辛巳)二月(己巳),金人犯“五关”。金兴定五年,其将仆散安贞出息州夺洪门山栅;统制黄某团兵五千保黄土关,坚壁不出;安贞遣轻兵分左右军潜登,别以兵三千直逼关门。翼日,左右军会于山巅,俯瞰关内;守关者望之,骇愕不能立;中军急攻,夺黄土关;遂入梅林关,拔麻城县。

理宗淳佑六(1246)年(丙午),元兵攻宋虎头关,克之。元定宗元年冬,万户史权引兵攻此关寨。

理宗开庆元(1259)年(己未)八月,元世祖忽必烈以兵渡淮,取大胜关;遣张柔由虎头关分道并进,南军皆遁。世祖入大胜关,张柔由虎头关与宋兵遇于沙窝,柔子宏彦击破之。遂由麻城渡江,进围鄂州;会元宪宗崩,乃班师还。

五关”名目

麻城“五关”之名目,史料记载各有差异。辑录于左,便于比较与分析。

祝穆撰辑的南宋地理总志《方舆胜胜览》载:李埴奏乞复五关之险疏,略云:虎头关形势最险,两山千仞,一涧冲激;黄土关形势耸峭;白沙关与黄土关相去密迩;木陵关山路峭壁,委折而上;大城关山势不甚高峻而横斜盘绕。修善关亦在其旁,使诸关之兵据险效死,贼岂能遽入乎?

南宋末王应麟撰辑的《玉海》志云:淮南之关,黄土、大活、白沙、木陵、阴山,即“五关”之目也,其关俱属麻城。白沙关西去大活关六十里,在黄州西北二百四十里;大活关在州北二百里,穆陵关(《唐志》作木陵)在麻城西北八十八里木陵山上,阴山关北至光州阴城县二百里。

明官修地方总志《寰宇通志》(卷五十一黄州府)关隘:虎头关、黄土关、穆陵关、白沙关、大城关,俱在麻城县北。

明弘治《黄州府志》(卷二﹒关﹒麻城县):虎头关,在县东北七十里,洪武四年立巡司;黄土关,在县北八十里;木陵关,在县西北八十里;白沙关,在县北九十里;大城关,在县北八十里。已上“五关”,山势险峻,馋岩峭壁;此“五关”如城门固峙,把截之则不能入也。黄郡北距“五关”之险,即此也。

清初地理著作、顾炎武的《肇域志》,其黄州府麻城县条:虎头关在东北七十里,形势最险,两山千仞,一涧冲激。西连“五关”,曰:墨斗、大城、黄土、木陵、阴山,连垣九十里,为麻城右臂。

清康熙九年刻本《麻城县志》(卷一)关隘:虎头关,在县北七十里商城县界,今立巡检司;黄土关,在县北九十里光山县界;白沙关,在县北九十里光山县界,与黄土关相近;大城关,在县北九十里罗山县界;阴山关,在县北六十里;木陵关,在县北一百里,齐、陈分界处,齐置,北齐废。

清代顾祖禹编著的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对“五关”之目、方位、兵事、建置,作了全面综合性的论述。其(卷七十六)黄州府麻城县条云:虎头关,在县东北七十里,接河南商城县界;宋淳佑六年,蒙古将史权攻虎头关拔之,进至黄州。又开庆元年,忽必烈会兵渡淮趋大胜关,分遣张柔趋虎头关,败宋兵于沙窝,复进破守关兵,关遂陷。今有虎头关巡司。黄土关,在县北九十里,接光山县界,形势耸峭;宋嘉定十四年,金将仆散安贞侵宋,自息州军于七里镇,败宋军于净居山,追至洪门山夺栅而进;宋将保关不出,安贞分左右军登山巅下瞰,守关者夺气遂溃;金人遂南入梅林关、陷麻城,抵大江,黄、蕲相继涂炭。盖关为郡境北门也!又白沙关,亦在县北九十里,西至大胜关六十里,东北至光山县界百四十里,与黄土密迩;峭险壁立,登者委折而上;萧梁置沙州,治白沙关城,领建宁、齐安二郡;(梁)天监二年,将军吴子扬与魏将元英战于白沙,败绩;其地遂入魏,魏亦置于此;后周废州,而关仍旧,宋时亦戍守重地。大城关,县北九十里接河南罗山县界;宋开庆初,蒙古忽必烈入大城关,宋戍军皆溃;即此。又阴山关,在县东北六十里阴山上,不甚高峻而横斜盘绕,北望二十里皆见;后魏任城王澄遣长风戍主奇道星,破梁阴山戍;又宋嘉定中,金人破黄土、白沙关,亦由小径犯大城,入关内趋阴山关,遇宋游兵径前接战,金人疑有伏,引却。木陵关,在县西北木陵山上,北去河南光山县一百三十里;《元和志》:夏侯夔攻平靖、木陵、阴山三关,克之;陈太建中,定州剌史周炅谓之穆陵关,南北代时戍守处,梁普通中皆为炅所破;唐元和中,鄂岳师李道固出木陵关讨吴元济;宋嘉定中,金人围光州犯“五关”,木陵即“五关”之一也。……明嘉靖间,道臣熊吉议曰:麻城北接光、汝,山谷盘阻,为四固之区,奸宄凭为窟穴;昔人据地设险,五关为最要。唐李道古乘“五关”而元济诛,宋李埴修“五关”而女真遁,元忽必烈、张柔入“五关”而鄂州震。昔人谓:固江者以淮而不入江,而守淮之要在“五关”也。

臧励和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大别山:旧于其上设关隘十三,曰黄土、平靖、武胜、九里、大胜、墨斗、白沙、东黄土、穆陵、双庙、长岭、松子、铜锣,自古南北战争恒依此为重险。叙述自西向东,其中段的墨斗、白沙、(东)黄土、穆陵、双庙诸关在麻城北境。

综合上述史料,麻城“五关”名目,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南北朝时期,只有“三关”之称,即平靖、穆陵、阴山三关;但其时已见白沙关,却未入“三关”之列。隋、唐时期已见五关,为穆陵、阴山、平靖、大活、白沙五关。至南宋时,沿江制置副使、鄂州知府李埴奏复“五关”:为虎头、黄土、白沙、木陵、大城五关。南宋末的王应麟辑《玉海》之“五关”为:黄土、大活、白沙、木陵、阴山。清初顾炎武的《肇域志》为:墨斗、大城、黄土、木陵、阴山。至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则以李埴“五关”加“阴山关”入列为六关。

比较各时期“五关”名目的异同,其发展变化轨迹,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一、南北朝“三关”为大别山全境的主要关隘,而非指麻境辖地诸关。故白沙关未入“三关”之列;“平靖关”居西,“穆陵关”居中,“阴山关”居东。发展至隋、唐时的“五关”亦是指大别山全境;而自宋以降的“五关”,则专指大别山上麻城段的主要关隘。二、《玉海》:独列“大活关”无“大城关”;因齐、陈以木陵山为界,筑大活城,始有“大活”之名,其关当在木陵山上,与木陵关重叠。故当舍“大活关”而取“大城关”。三、《玉海》与《肇域志》均列“阴山关”而去“虎头关”“:南北朝至唐只见“阴山关”不见“虎头关”,宋代出现“虎头关”,明、清“阴山”、“虎头”二关双列。笔者以为,唐以前的“阴山关”至宋被“虎头关”取代码,明代为使著名的“阴山关”不至消失,并使其有恰当的位置,便在“虎头关”南的麻城内境再现“阴山关”,使“五关”变为六关。换言之,宋代以前的“阴山关”绝对不是明代以后的“阴山关”,其方位当与“虎头关”方位重叠;宋前“阴山关”与宋“虎头关”当为同一处关隘;今“阴山关”址只是明、清之“阴山关”。四、有的将“墨斗关”列入“五关”之目,据(弘治《黄州府志》关隘·麻城县)条:墨斗,在县北八十里,抵罗山县界。位置似出麻城界。按市志办李闵同志提供的“后赵疆域图”:墨斗关在白沙关以北,已属河南内境,不在分水岭上。“墨斗关”自然不属麻城“五关”了。五、经过宋、元变乱,麻城乃至大别山区人口大流动,居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引起许多地名称谓的改变;明末至清代,多以新地名传承,老地名便逐渐泯灭了;有的或张冠李戴,物是名非;亦或是“五关”名称变化及名地易位的原因之一。

因此,笔者以为,麻城“五关”虽非绝对确指麻城的五个关隘,但也绝非泛指麻城北境之所有关隘。它们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本文取“五关”名目为:虎头、黄土、白沙、大城、木陵“五关”。另加明、清“阴山关”入其列,实为六关。

关于“五关”的相对位置,按上引资料的方位与距离排列:虎头关、阴山关位于东北方向,且阴山关在虎头关以南;木陵关位于西北方向,且距离最远;黄土、白沙、大城三关位于正北,其位置居中。将它们自西向东串联排列起来,为:木陵、大城、白沙、黄土、虎头、阴山,形似阿拉伯数“7”字形。但其排列次序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呢?我们下面逐一进行讨论。

五关”觅踪

通过对“五关”相关史料的引述与考察,并结合地形地貌,对“五关”各关隘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以其为“五关”今日之地望落实相对确切的位置。

虎头关

虎头关,明、清以来,一般均认为在县北七十里的福田河以南举水之畔,明初于此设立虎头巡检司。今福田河镇以南、张店街以北的106国道旁,有地名虎头狮,便是明置虎头巡司之遗址。但其方位、地理环境,史料与现址有以下三点不同:1、方位在东北而非正北;2、地望应接河南商城县界,而非麻邑内地;3、“五关”之中,虎头关“形势最险,两山千仞,一涧冲激”;而今之“虎头狮”,西有宽阔的举水河冲积扇,东亦为山势不高的低岗,毫无险峻可言、关隘气势。因此,虎头关的确切位置绝非明虎头巡司之故址;而应当沿举水支流张店河或大旗山河向东的上游峡谷中、于与河南商城县接境的边界处寻觅。考察这一带地形,在今山峰鹰翅尖与蔡家寨之间的峡谷处较适合,即宋、元时期的“虎头关”遗址当在今福田河镇旗杆店村附近。亦不能排除在今福田河镇双庙关附近的可能性。

黄土关

黄土关,在县北九十里,接河南光山县界,形势耸峭。史料述及“五关”时,均列在虎头关后、白沙关前,其地望当在虎头关之西北。参考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方位,其位置大大致在今福田河镇西部与河南光山县、新县接境的分水岭上。考察这一带的山川形势,宋、元时期的“黄土关”故址当在今举水河支流枫树庙之上游某处,以山峰苏木尖附近可能性最大。经实地考察,今河南新县田铺乡有黄土岭村,其山岭为与麻城福田河枫树庙村交界的分水岭,岭上有南关庙,为山岭中段峪口处,当为黄土关故址。这里距黄土岭村5公里,距福田河镇约10公里。若此,则西去“白沙关”较远,根据“后赵疆域图”所示:黄土关位于今麻城、红安接壤与河南新县交界处,东为木陵关,西近白沙关,符合“白沙关与黄土关相去密迩”的史实。即今拱背山至羊儿岭的位置,且作一说,留以备考。

白沙关

白沙关,在县北九十里,接河南光山县界,与黄土关相近;峭险壁立,登者逶折而上。盖因南朝梁置沙州,设治白沙戍而得名。参考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方位,其地望位于今红安县境东北(近麻城界境)与河南新县交界的分水岭上。今属河南新县陡山河乡。

大城关

大城关,在县北九十里罗山县界,今属红安县境。参考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方位,其地望在今红安县境西北(近大悟县界)与河南新县接壤之分界岭上,其故关址当在红安县西北界之老君山至天台山之新县一侧。

木陵关

木陵关,在木陵山上;南北朝齐、陈分界处。其方位与距离:(明弘治《黄州府志》)与《玉海》均作“县西北八十八里”,《麻城县志》均作“县北一百里”,《方舆纪要》采取了折中方式,作“在县西北木陵山上,北去河南光山县一百三十里”。因此,木陵关之方位,如从西北方向,则在大城关以西,已出历史上麻城界境;如从正北方向,木陵关便在虎头关以西的黄土、白沙、大城三关之间。(光绪《麻城县志》山水全图)将木陵关标在正北,河南商城方向,似不可取。而(寨堡图)将“木陵关”标在西北方向,与羚羊山对峙,小地名中途店(又名旧饭店),与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方位基本一致。木陵关之地望在今麻城北境偏西的乘马岗至西张店一线与河南新县接境之分水岭上。其故关址当在沿乘马岗河(上游筑大河铺水库)或西张店河上游之一山峦;今河南新县泗店镇南仍旧存在中途店、旧饭店的地名,民国时这里称作“木陵堡”,当是“木陵关”故址无疑。

阴山关

阴山关,在县东北六十里阴山上;不甚高峻而横斜盘绕,北望二十里皆见。其方位与地貌特征,与今黄土岗镇南之阴山(始名鹰山,又名洞岗山)完全一致,山顶有寨石遗迹。因此,明、清“阴山关”(非指宋以前阴山关)之故关址在今黄土岗镇南面的洞岗山上,在这里北望有一大片开阔的举水冲积平原,地形地貌与史载相符。

上述“五关”及阴山关的位置,基本从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所主;主要对虎头关的相对位置,提出向东移动的观点;认为虎头关故址当在今福田河镇虎头狮东面、靠近河南商城县界、举水支流上游的峡谷中。将“五关”自西向东排列,其顺序为:大城关、白沙关、木陵关、黄土关、虎头关、阴山关(在虎头关南),呈“7”字形。但诸多矛盾依然严重存在。其一、“黄土关”的 位置,按《中国历史地图集》定在木陵关以东,与木陵关以西的“白沙关”相去甚远,便与史料记载相悖。其二、《读史方舆纪要》阴山关条:“宋嘉定中,金人破黄土、白沙关,亦由小径以犯大城。入关内趋阴山关,遇宋游兵径前接战,金人疑其有伏,因退走不敢犯”。如按上述“五关”排列,金人岂不走了个大“之”字形?孰是孰非,实难判断。有待我们结合史料作深入的实地考察与研究,以寻求“五关”更确切的地理位置。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以与有识之士共探讨,并望不吝赐教。

20089月于阎河考古工地

注释

(《魏书·卷六十一》列传第四十九·田益宗)P1370 ,中华书局19746月第一版。

《纲目》,转引自(乾隆六十年刻本《麻城县志》卷之二·古大事记) 麻城地方志办公室搜集再版。

(《魏书·卷八》帝纪第八·世宗宣武帝)P196,中华书局19746月第一版。

 (《魏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五·司马悦)P858,中华书局19746月第一版。

《梁书·夏侯夔传》,转引自(乾隆六十年刻本《麻城县志》卷之二·古大事记) 麻城地方志办公室搜集再版。

(《陈书·卷十三》列卷第七·周昊)P203,中华书局19746月第一版。

《通鉴》,转引自(清·光绪八年刻本《麻城县志》卷三十七·大事记一) 麻城地方志办公室搜集再版。

(《宋史·卷二七一》列传三十·张勋)P9288,中华书局19746月第一版。

(《宋史·卷四十》本纪第四十·宁宗四)P 767,中华书局19746月第一版。

(《宋史·卷四十》本纪第四十·宁宗四)P767 ,中华书局19746月第一版。

(《金史·卷一百二》列传第四十·仆散安贞)P2243,中华书局19757月第一版。

转引自(乾隆六十年刻本《麻城县志》卷之二·古大事记) 麻城地方志办公室搜集再版。

(《元史·卷一四七》列传第三十四·张柔)P3471  中华书局19764月第一版。

据李闵同志提供的《麻城军事志》稿。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713-2916956 传真: 邮箱:234123754#qq.com
地址:湖北省麻城市建设路 版权所属湖北倍特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邮编:438300
Copyright © 2004-2024 麻城信息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