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丁元竹:探索新发展阶段的志愿服务事业

  • ˉ夨落旳尐孩。
楼主回复
  • 阅读:30108
  • 回复:0
  • 发表于:2021/12/16 9:30:29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麻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编者按

第六届志交会期间,我们举办了志愿服务公益创业研讨交流会,邀请专家学者围绕志愿服务公益创业与可持续发、志愿服务与共同富裕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什么是志愿服务公益创业?如何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发现创业机会?作为一种新的成长中的公益形态,志愿服务公益创业如何为社会需求提供可持续的较高质量的解决方案,是我们共同面临和思考的问题。现将研讨交流会上专家学者的发言分享给大家,供学习参考。


今天推送的是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丁元竹老师的发言。


近年来,共青团在志愿服务公益创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是很好的探索。通过阅览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的项目资料,我有三点感受分享,一是志愿服务新发展阶段的新趋势新特点,呈现“两坚持、四探索”;二是努力讲好志愿服务的中国故事,拓宽认识方式;三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理论与方法,抓理论、促评估。



一、新阶段的新趋势新特点,

呈现“两坚持四探索”


通过项目案例,我认为当前志愿服务发展呈现出6个特点,概括为“两坚持四探索”。

第一,坚持党对志愿服务事业的领导。志愿服务事业都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各地团委亲自协调推进这项事业的发展,坚持了志愿服务的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二,坚持社会广泛关切的问题导向。残疾人、老年人、智障儿童等重大的社会问题,一方面要坚持顶层设计,另一方要坚持夯实底层的基础。

第三,探索资本与非资本资源的结合。志愿资源作为一种非资本化资源,只有跟资本化资源有机结合,才有可能产生效率,才能推动事业的发展。很多项目在积极探索这两种资源的结合,体现了志愿服务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四,探索市场与社会机制有机结合。各类志愿服务组织是按社会组织的框架建立的,又引入市场机制运营,按照市场的要求,提高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第五,探索大众化与专业化有机结合。很多志愿服务公益创业项目非常专业,同时又动员大量的社会资源参与,实现了大众化与专业化的有机结合。

第六,探索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和作用。

二、努力讲好志愿服务的中国故事,

拓宽认识方式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志愿服务的基因。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把志愿服务公益创业作为一项重要活动推进,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中国故事。怎么讲好这个中国故事呢?我认为有“两要一拓展”。

第一,实务者要坚守社会责任底线。实务者就是志愿服务组织的负责人、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者。志愿服务项目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市场的资源,最终的目标是社会目标,不是经济目标,特别是在社会领域中,经济是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文化领域、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社会领域,都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大家注意,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而不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所以,在志愿服务公益创业的探索过程中,坚守社会责任底线,就坚持了社会企业的核心和目标。

第二,学者要努力夯实基础理论的功底。现在谈志愿服务公益创业问题,其实像social business(社会化商业)、social enterprises(社会企业)、non financial resources(非财务成果)等概念大概在20年前就有了。怎么将这些国外的理论和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价值、中国的发展阶段的历史性特点结合起来,创新我们的理论,对志愿服务公益创业作出理论解释,对学者提出了新的任务。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谈到教育问题的时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要求,要创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给学者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第三,实践和理论要拓展国际视野。实务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都要拓宽视野,树立国际视野,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来探索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

除了国际视角、现实视角,还有一个历史视角。人类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明的基因中都有志愿服务的元素,只是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现不一样。志愿服务能够在上千年,特别是在近几百年得到迅速发展,在没有引入商业模式之前,它也在发展,那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理论工作者要去研究,要去探索,同时也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对社会领域的探索,既要看到当前,也要看到历史,既要看到国际,也要看到未来。学者提升理论功底、历史视野、国际视野很重要。


三、不断发展和完善理论与方法:

抓理论促评估


1.坚持理论创新和理论先导,深刻认识志愿服务的特点。


首先,志愿服务具有“自我-社会满足感”的特点。就是个体通过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个体的利己与利他本性、社会分化下的社会福利制度,在共同体和公共生活中获得“自我-社会满足感”,形成志愿行为。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奉献给他人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自我满足感,而这种自我满足感不是简单的用经济学的原理能够解释的。

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的人员谈到,在全世界的各种文化里面,志愿服务的动机问题是一个最难以解释的问题。因此,对志愿服务既要从经济的角度来理解,也要从社会的角度来理解。

其次,志愿服务有“自我”与公共生活的特点。个体的利己和利他本性,通过社会共同体和公共生活有机结合,在社会共同体和公共生活中以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表现出来。至于人们的“自我”如何表现,则取决于个体的“我”的自身状况和社会共同体和公共生活状况。

第三,完善志愿机制的制度环境,一个健康的共同体包括三个要素:一是有一个能够产生志愿行为的制度环境,包括一个健康的社会共同体,大家在这个共同体中能够平等相待,能够相互认同;二是有一个公平的利益格局;三是能够让社会成员轻松自如的参与。合理的利益格局和公正的社会关系会调动大部分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会把志愿精神、志愿服务激发出来。

如何让利己和利他成为推动人们行为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双轮驱动,是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推动公益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一旦对这个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就必须摈弃对人类本质的单一尺度的解释,代之而起的多尺度的视角,创造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机制。

在这个问题上,把激励方向把握好,让志愿服务发挥作用,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不断改革创新社会体制,是繁荣志愿服务事业的基本路径。

培养志愿服务需要做三件事情:

第一,培养志愿服务机制,倡导奉献精神、社会服务精神和服务于人类福祉的精神;团结合作、参与积极有意义的社会生活;培育感恩之心。

培养志愿服务的奉献精神,要把这些精神和奉献精神结合起来,探索新时期志愿服务的奉献精神,这是给实务工作者、管理部门、理论研究者提出的一项新任务。

第二,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的评价机制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参与公共事务热情,不断完善社会共同体,扩展公共生活,开展公共活动,衡量个人对家庭、社区的贡献和他人的关心帮助。

第三,动员更多的社会成员参与志愿服务,激励措施非常重要。关于成就,我们应倡导消除仅仅视经济成功和财富多寡来评价个人和群体的成就观,拓展生活中的“好”的涵义;把关注社会、关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有担当、有情怀、有情操、有格局,作为评价“好人”的标准。

2.坚持理论创新和理论先导,要处理好市场与社会的关系


处理好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促进市场社会关系,就要认识社会体制。社会体制就其本质来说,是人们的社会关系模式,它由至少两个以上的个体在相互作用中形成。换句话说,社会体制以利益格局为核心,以公共利益为纽带,以公共领域为范围,来构筑社会的基本秩序,编织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模式。

社会体制的功能是促使社会开展日常活动,形成社会基本氛围,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有时还要应对社会冲突。其中,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和维护社会秩序是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推动志愿服务公益创业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解决资金问题,解决效率问题;另一方面要通过这种探索来完善社会体制问题。我们的任务不单是要去探索如何引入市场机制,也要通过这种探索,使社会体制更加完善。

社会生活有它的特点,这个特点不同于经济生活。它以人际交往为核心,它以物质生活为基础,没有衣食住行,不行;但是没有人际交往,也不行。很多人为什么愿意去做志愿服务,因为在这种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他获得了一种心理的满足感,使他的精神生活得到满足。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这些基本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我想谈第三点认识,就是完善绩效评估方法与机制。

3.完善绩效评估方法与机制


这次大赛很多案例的直接产出比较多,间接产出没有去计量。对于志愿组织来说,间接产出其实更重要。比如培训了多少人是直接产出,但间接产出是人在接受了培训之后,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对社会的贡献是什么。这个间接产出是要评估的。

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要有机结合起来,要既能看到经济效益,也能看到社会效益。这个工作要进一步做好,管理体制需要改革,比如在整个活动方式和管理方式上,打通志愿服务与社会组织的管理,使其融为一体,就会更有意义。
注:以上根据12月4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丁元竹在志愿服务公益创业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已经本人审订。








编辑:戴鸿 肖莉 

审核:袁凯

监制:汪丹 谢春龙

稿件来源:中国青年志愿者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